所谓灌区

通俗地讲就是旱能灌、涝能排

粮食有这样的条件

一定是稳产高产

这是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

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

提到的一句原话

那么

灌区如何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又是怎样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的呢?





首先,灌区是什么



灌区可以看作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通常是在一处或几处水源取水,具备完整的输水、配水、灌水和排水工程系统,能按农作物的需求并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提供灌溉排水服务的区域。



按照受益面积大小、灌区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30万亩及30万亩以上的为大型灌区30万亩以下1万亩以上的为中型灌区1万亩以下的为小型灌区



另外,我国还有三个灌溉面积达千万亩级别的特大型灌区,分别是淠史杭灌区、河套灌区和都江堰灌区





按照取水方式的不同,灌区又可这样分:



从河流、水库、塘坝取水的叫自流灌区;通过泵站、机井取水的叫提水灌区;抽取地下水的叫机井灌区;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互补、联合调配使用的灌区叫井渠结合灌区;用渠系、河道把多个水库、塘堰、泵站串联,对水源优化调配利用的灌区叫长藤结瓜式灌区





在我国

多数灌区以灌溉为主

同时具备除涝排水功能

严格来说

可以称其为灌排区

可见旱能灌、涝能排

是灌区的基本属性





那么

一个成熟的灌区

是如何建立完整灌排系统的?

以河套灌区为例



河套灌区是黄河中游的特大型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土地面积1784万亩,现引黄灌溉面积近1000万亩,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亚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河套灌区垦植始于秦汉,经历废弃又重启,开垦灌溉在清朝末叶到民国初年,而真正集中投入并形成现有规模却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规模水利建设。





1958

全民动员开挖总干渠



1959

动工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



1965

在原乌加河的基础上疏通开挖了总排干沟



1967

增加灌溉骨干渠道并开挖排水干沟,构建了灌排水系的总轮廓,基本形成了河套灌区的灌排体系。



19751985

大规模排水改造,使全灌区形成一个完整连通的排水系统。



1986 年后

以总排干沟为主,进行灌区灌排配套建设。



1997

进一步完善灌区灌溉排水系统,形成了灌排配套的水循环利用体系。





现今,河套灌区的灌溉系统有7级,由总干渠引水,通过干、分干、支、斗、农、毛渠把水输入田间,与之配套对应的排水系统也由总排干、干、分干、支、斗、农、毛沟七级组成,呈网络状逐级分布于全灌区




河套灌区总灌渠第一分水枢纽



河套灌区总灌渠第二分水枢纽

回顾历史

可以清晰地看到

几十年灌区建设的历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以排水为中心

以灌溉为重点

实现有灌有排的灌排配套史



得益于成熟的灌排配套体系

河套灌区粮食总产量由

1997年的14.85亿千克增加到

2018年的33.65亿千克

增长226%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并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

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

大中型灌区7000多处

为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提供了水利支撑

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

水利部还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

2500余万亩

同时做好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衔接

以及现代化数字灌区建设

田成方、林成网

路相通、渠相连

旱能灌、涝能排

我们还将继续书写祖国壮丽灌溉史

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让我们的饭碗装满中国粮

来源: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肇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